據媒體報道,有消費者從在線旅游平臺馬蜂窩上高價預定了“西藏全景環(huán)線7日純玩12人團”,卻被層層轉包,最后成了36人的自助游。游客向馬蜂窩平臺投訴,并打了差評。但涉事旅行社下架該產品,游客所寫的負面評價也被一起下架。旅行社隨后又在馬蜂窩平臺推出另一款路線完全一致的跟團游產品,顯示卻是滿分好評。
差評機制如同懸在商家頭頂的“達摩克利斯之劍”,有利于倒逼并激勵經營者提高產品和服務的質量。部分經營者為了提高好評率,不被消費者打差評,卻另辟蹊徑,比如找人刷好評;或對消費者“軟硬兼施”,通過電話、信息等“軟暴力”騷擾消費者,要求消費者給好評或是更改差評;或是通過給消費者紅包等好處,要求消費者給好評、去差評。像此次事件中的涉事旅行社一樣,先“斷尾求生”,再“借尸還魂”,將有差評或差評多的產品下架,改頭換面后又以新產品的形式上架,也是一種“洗白”方式。
這樣的套路架空了平臺的“差評機制”,既影響了權益受損的消費者正常維權,也讓差評機制無法對商家形成必要的約束,對于這種“洗白”差評的行為,必須零容忍。但在此次事件中,馬蜂窩平臺回應稱,不會阻止任何消費者對產品做出好評或差評,但產品下架與上架是平臺入駐商家的自主行為,平臺無法進行干涉。這樣的回應等于是對這種架空差評機制行為“繳械投降”,也違反了相關法律的規(guī)定。
企業(yè)是保護消費者權益的第一責任人,電商平臺對于經營者鉆規(guī)則空子,“洗白”差評的做法,不能袖手旁觀,應見招拆招,想辦法予以打擊。比如加強對入駐商家的監(jiān)管,完善規(guī)則,發(fā)現有經營者通過下架差評率高的產品,再上架同類產品“洗白”的做法,就要予以嚴懲。還要暢通消費者的“吐槽渠道”、維權渠道,讓消費者的差評不會被經營者輕易刪除。當然,監(jiān)管也不能缺位,相關部門應加強監(jiān)管力度,督促平臺履行好管理職責,保護好消費者的合法權益。(戴先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