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消費者報報道(記者聶國春)近期,由于理財產品凈值下跌,多家銀行的理財產品站上了風口浪尖。
在某投訴平臺上,一位用戶投訴稱,他購買了某銀行90天、180天、270天成長理財產品,合計約380萬元,然而不到兩個月,連本帶利虧損3萬元,有時甚至一天虧7000元。另一位用戶則稱,他在某銀行買了15萬元90天成長理財產品和98天理財產品,6月2日開始起息,過了4天后一看,本金竟然少了600多元。他馬上打電話要求退出,但該銀行回復說到期才能退出,“還有3個月,這樣下去得虧多少錢?”這位客戶說。
記者查詢發(fā)現(xiàn),截至6月10日,平安銀行90天成長產品近1月年化收益率為-7.17%,而近3月其年化收益率為1.01%。
不止平安銀行,今年以來已有多家銀行理財?shù)膬糁狄欢鹊票窘穑üゃy理財、招銀理財、建信理財、中信理財?shù)葯C構的20余只銀行理財產品的最新份額凈值低于1,其中絕大多數(shù)為剛成立不久的固收類理財產品。
招商銀行APP信息顯示,其平臺上發(fā)售的“代銷季季開1號”近1月年化為-4.42%。另一只“季季開2號”成立以來年化-0.63%,也是浮虧狀態(tài)。“工銀理財·全球輪動固定收益類封閉凈值型產品”中的“19GS8113”“19GS8114”,至6月8日份額凈值分別為0.9772、0.9594,也跌破本金。中信銀行代銷的“中信理財之慧贏成長同行兩年開1號凈值型人民幣理財產品”,成立于今年4月2日,至5月29日凈值是0.9988。
“都是投向債券等固定收益類的凈值型產品,怎么會虧成這樣呢?”這是大多數(shù)投資者的共同疑惑。
普益標準副總經理陳新春告訴記者,銀行凈值型理財產品一般采用市值法和成本法進行估值。資管新規(guī)施行之后,銀行理財開啟凈值化轉型,將估值方式從原來的攤余成本法切換到市值法。“采用市值法,將直接根據(jù)底層資產價格表現(xiàn)計入產品凈值,若底層資產價格波動較大,直接反映在產品層面,其單位凈值變化就大。”陳新春說,比如近期債券市場總體下行,價格下跌幅度較大,按市值法估值,債券類理財產品的凈值下跌幅度就大,甚至會產生負收益,于是就有了這一波浮虧事件。
記者了解到,今年4月以來,債券市場出現(xiàn)了持續(xù)的震蕩調整。截至6月7日,有數(shù)據(jù)可查的3240只債券基金中,近1個月回報為正向收益或0的僅有261只,約92%的債券基金出現(xiàn)了虧損。其中,中長期純債基金中還有多只產品凈值下跌10%以上。
“銀行理財出現(xiàn)回撤比較明顯的是純債類產品,主要是由于近期債市調整,影響最大的是4月份發(fā)行的產品。”某銀行理財子公司固收投資部門負責人表示,純債類理財產品的收益包括兩部分——票息收益、資本利得收益。債市震蕩導致資本利得收益減少,票息的彌補還暫未趕上資本利得的損失,所以出現(xiàn)較大波動。
那么,低風險理財產品還能買嗎?上述銀行理財子公司人士表示,債市已經調整到位,對后市持謹慎樂觀態(tài)度,債券類理財目前仍是有配置價值的。陳新春也提醒投資者,只要不立即贖回,短期賬面的負收益并不代表實際的負收益。債券價格有漲有跌,最終市場價格會向內在價值回歸。財經評論人周俊生也認為,浮虧只是暫時的現(xiàn)象,隨著地方債擴容,特別是隨著經濟好轉預期的升溫,債市進一步下跌的風險在減小,純債類理財產品仍是值得投資者配置的一種投資理財工具。
業(yè)內人士表示,過去很長時間里,銀行理財給人一種保本保收益的感覺,但資管新規(guī)施行后,新產品不得再承諾保本保收益。對于純債凈值型產品打破剛性兌付的現(xiàn)象,部分客戶甚至分支機構的營銷人員可能還需要一個接受的過程。
“針對理財產品特別是凈值型理財產品的投資者,投資者教育顯得尤為重要。”在陳新春看來,雖然打破剛性兌付是政策要求,是必然趨勢,但站在客戶的角度,需要給客戶糾正“凈值型產品就一定會虧損”的觀念,讓客戶理解打破剛性兌付其實是擺脫了銀行賺差價,銀行只收取一定的管理費,客戶能夠分享更多產品的超額收益。并且,通過長期投資能夠平滑凈值波動,客戶能長期收獲經濟發(fā)展和企業(yè)成長的紅利。同時,語言務必易于理解,在跟客戶溝通過程中不要堆砌術語,要多采用貼近生活的比喻,要讓客戶更容易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