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消費者報報道(記者 李建)“春雷響,萬物長”,“三月三,薺菜當靈丹”,田間地頭的各種野菜生機勃勃,誘惑著人們的味蕾。然而,中國科學技術學會的專家提醒說,春天吃“草”,解饞嘗鮮固然重要,但還是要把安全健康放到首位。
陌生野菜不要采
熟識野菜科學采
野菜,是指可以作為蔬菜或用來充饑的野生植物的統稱。
生長環(huán)境、過程純天然,與栽培蔬菜相比,“任性生長”的野菜含有更加豐富的膳食纖維、維生素,以及黃酮類化合物等多種營養(yǎng)成分和植物活性物質。人們喜聞樂見的野菜常常具有獨特的清香,能夠提供差異化的口感。
盡管野菜十分優(yōu)秀,但并不意味著人們采食或購買野菜時可以“率性而為”。
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青年委員會委員、河北農業(yè)大學食品科技學院副教授、食品科學博士高潔說,有些野“菜”看上去和人們常吃的野菜很相像,但不一定能食用,甚至可能是有毒植物,誤采誤食容易中毒,嚴重的會危及生命。因此,不要采摘不認識、不熟悉的野菜,以避免誤食有毒植物。
區(qū)分野菜和毒草有時并不容易,需要有一雙“火眼金睛”。比如在多水的揚州,水邊的水芹是一種很受歡迎的野菜。然而,有一種名叫毒芹的植物長得和水芹很相似,兩者區(qū)別是水芹的莖光滑,而毒芹的莖有絨毛,如果采摘時不仔細辨別,很容易誤食甚至中毒。
此外,一些顏值不低、味道似乎也很不錯的野“菜”其實也是有毒的,絕對不能吃,比如曲菜娘子(和人們常吃的曲菜名字很相近)、野胡蘿卜(又叫老公銀)、開紫紅色或黃色小花的野生地等。
采摘熟悉的野菜時,也要科學選擇采摘區(qū)域。不要在環(huán)境可能污染的區(qū)域采摘,如化工廠、垃圾填埋場、污水溝、公路等周邊區(qū)域。即使這些地方的野菜生長茂盛,也可能早已被污染。采摘的同時還要注意保護生態(tài),不要過度采摘同一區(qū)域的野菜;有些野菜有根,采摘時不要連根拔起,應讓它們以后還能繼續(xù)生長。
食用野菜莫大意
擇洗浸焯巧處理
高潔提醒說,消費者如需購買野菜,應到正規(guī)超市或菜市場選購新鮮野菜,并保留購物憑證。不要在路邊攤販或流動攤位購買。
同時,提醒野菜生產經營者應嚴把原料關,不得采購無合法來源的野菜,嚴禁生產加工銷售有毒野菜。同時,要保證野菜原料新鮮,采用合理的儲存條件、生產加工和制作工藝。野菜生產經營企業(yè)應保證產品符合相關法律法規(guī)標準要求,出廠時檢驗合格。
野菜的食用方式有多種,可涼拌、炒、蒸、煮,還可以做餡、做湯等。
食用野菜之前,要摘凈去腐,充分清洗;同時必須要經過浸泡和焯水這兩個關鍵步驟。
高潔教授解釋說,這樣做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。
一是由于長期露天生長在野外,野菜存在一定的衛(wèi)生問題,所以無論是買來的還是采摘的野菜,在食用前,一定要進行浸泡。用淡鹽水將野菜浸泡兩個小時,可以去除部分蟲卵,還可以殺滅部分細菌。
二是部分野菜有微毒,需經過浸泡、焯水等去毒處理,熟透后才可食用。比如山藥菜、山蒜等野菜,如果不經浸泡,食后會引起周身不適。
三是野菜中的草酸含量很高,會影響一些營養(yǎng)素的吸收,焯水不僅可以去除澀味,也能去掉大部分的草酸,同時還有利于軟化粗纖維,更加有利于消化和吸收。
同時,為避免儲存不當變質,野菜最好現買現吃,不要長時間存放。
野菜不宜當主菜
適量適時可嘗鮮
食用野菜重在嘗鮮、品味,不要貪吃。
雖然按照現代營養(yǎng)學食物分類,野菜屬于蔬菜類,但許多野菜本身還是藥食同源的藥用植物。比如蒲公英具有清熱解毒、消腫散結、利尿通淋的功效;小薊具有涼血止血、散瘀解毒消癰的功效。
因此,即使您特別青睞野菜,也不能隨意取食甚至貪食,還是應做好功課,根據野菜的不同功效,結合自身體質及地域、時間,有選擇地適量食用。
比如春季養(yǎng)生講究清肝明目,所以宜多選擇薺菜、蒲公英、香椿等食用,夏季可以多食用薄荷,秋季可多食馬齒莧。另外,要在最合適的時令食用,比如谷雨前吃香椿,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發(fā)揮其營養(yǎng)價值。
需要特別提醒的是,春季的野菜除了極個別的品種之外,大多數屬于寒涼類食物,特別是苦味野菜,易傷脾胃。
此外,老人、嬰幼兒、孕產婦、哺乳期婦女、過敏體質等人群,盡量不吃或少吃野菜。食用野菜后如有不適,應及時催吐,并攜帶剩余野菜和嘔吐物就近就醫(yī)。
雖然有時候覺得家菜不如野菜香,但野菜畢竟不能當飯吃,更適合嘗嘗鮮和偶爾改善口味。